第33章 李九源
關燈
小
中
大
李家的祖上原是做官的,李九源的曾祖曾官至刺史,但到了李九源的父親李崇禮這一代,雖然被家裏逼著中了個舉人,又托著以前的人脈為他在州府捐了個職位,但這李崇禮對官場的一套厭惡至極,性子又直,沒幾年就得罪了不少人,被人打了不少小報告,最後被上司藉口貶職,發到西北邊關。李崇禮那咽得下這口氣,隨辭官返鄉。
李崇禮雖然在八股上平平,卻極精於算法,且又喜游山玩水,雖做了幾年官,但不善鉆營,且手上又散漫,並沒有積攢下多少銀兩。好在李家多年的家底仍在,本錢還出得起,於是李崇禮就做起了買賣。沒想到他官場上一敗塗地,生意卻做得風生水起,人豪爽,喜結交三教九流的朋友,再加上以前官場的人脈,沒幾年功夫就成了富甲一方的大戶,到後來居然開始為宮裏置辦禦用的東西,富就不用說了,勢也比他早年當官時強了不知多少倍。那李崇禮時常感嘆“著意栽花花不發,等閑插柳柳成蔭。”
李崇禮雖然富可敵國,生活卻並不奢靡,只娶了一房夫人,並無三房四妾。那李夫人知書達理,溫柔賢惠,只可惜生下了兩男一女,兩個早夭,只有李九源一個兒子成年。李崇禮對兒子李九源並無要求,凡事隨兒子性情,喜讀書就去考功名,若不喜讀書,就繼承家裏的買賣,可出人意料的是,那李九源在讀書和買賣上都只平平,卻對武功情有獨鐘。李崇禮在李九源幼時為他請了一名武功教習,原來只是想增強體質,卻沒曾想兒子對武功著了迷,每天練得不亦樂乎,最後居然練成了個武舉人。彼時的主考官是左都大將軍梁餘,非常喜歡李九源,立即收入帳下,做了一名校尉。
李崇禮雖然為人開明,認為兒孫自有兒孫福,但出身書香世家,只想過兒子做官或經商,萬沒想過兒子會成為一名武將。身為武官,戰時難免和敵方兵戎相見,傷亡有時在所難免,李崇禮不願意兒子入武行,但反過來一想,當官也有遭彈劾貶謫,也會掉腦袋,就算是做買賣,也有虧得身無分文,甚至被人謀財害命,所以命由天定,又何須必自煩,也就由兒子去了。
李九源人聰明,又肯吃苦,作戰有勇有謀,入伍第三年就升為副將,那一年他剛剛十八歲。李崇禮的買賣也越做越大,不光為宮裏,借著李九源的關系也開始為軍中采買物資,李家順風順水,卻不知危機暗伏。
大將軍梁餘屢建奇功,在朝中威望極高,被皇上封為定北王,賞金銀財寶無數。但梁餘並不滿足於此,在盈賢十三年,借去往西北平定番夷入侵之機,據守重鎮,稱帝謀反。
當時李九源帶兵在距梁餘一百餘裏的樊城駐紮,對謀反之事事先並不知情,直到病變當日,才接快馬傳來的梁餘手令。李九源想來想去,覺得自己於忠於孝都不應參與,但念及梁餘對他的栽培,未帶一兵一卒,連夜逃離了樊城。
李九源回到京城,盈賢皇帝生性多疑,對李九源的歸來半信半疑。既然無意謀反,又是樊城的統帥,理應代領官兵一同返回京城,但李九源卻是一個人單槍匹馬地逃回來。盡管李九源辯解說
自己周圍有很多梁餘的親信,如帶兵出走,反會被擒,盈賢帝還是對此無法釋懷,將李九源軟禁起來,嚴加訓問,直到快一年以後,才將李九源放了出來,但革去官職,貶為庶民。
李九源回到家裏,真是物非人也非,老父李崇禮因年歲已高,經不住打擊,突發中風,雖然沒要了性命,且經家人細心呵護,恢覆得不錯,可腦力體力均大不如從前,簡直判若兩人。因為久源的事,宮裏的買辦和軍需物資采購這兩個大宗買賣也都沒了,夥計們走的走散的散,府裏只剩了幾家多年的老仆人,且為了久源,李家舉全家之力上下打點,疏通,積蓄去了大半。李家雖然吃穿不愁,但已經元氣大傷。
李九源退掉了在京城租住的大宅院,攜父母家人回到中州。中州是李崇禮發跡的地方,人脈頗廣,還有許多老客戶、老主顧。官是當不成了,父親又無力經營,李九源決定擔起家庭的重擔,接手父親的買賣。
李久源已到了娶妻的年紀。李崇禮當然沒忘了當初和好友文老爺結下的親事,但因為文老爺夫婦已離世多年,和文家並無多少來往,只是偶爾從同是好友的應夫人和莊老爺那裏聽到一些玉篆的只言片語。原打算等玉篆年滿十六後前去提親的,可誰料出了兵變之事,李九源被拘,生意也一落千丈,這時去提親,恐怕碰一鼻子灰,自討沒趣,於是就擱置下來了,連玉篆祖母去世也以路遠,身體不適為由,只發了個吊函,並未親自去吊唁。直到應夫人來訪,講了玉篆的現狀,李崇禮和夫人還有李九源商量之後,才決定等過了玉篆祖母的周年就去提親,這才有了後來的故事。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李崇禮雖然在八股上平平,卻極精於算法,且又喜游山玩水,雖做了幾年官,但不善鉆營,且手上又散漫,並沒有積攢下多少銀兩。好在李家多年的家底仍在,本錢還出得起,於是李崇禮就做起了買賣。沒想到他官場上一敗塗地,生意卻做得風生水起,人豪爽,喜結交三教九流的朋友,再加上以前官場的人脈,沒幾年功夫就成了富甲一方的大戶,到後來居然開始為宮裏置辦禦用的東西,富就不用說了,勢也比他早年當官時強了不知多少倍。那李崇禮時常感嘆“著意栽花花不發,等閑插柳柳成蔭。”
李崇禮雖然富可敵國,生活卻並不奢靡,只娶了一房夫人,並無三房四妾。那李夫人知書達理,溫柔賢惠,只可惜生下了兩男一女,兩個早夭,只有李九源一個兒子成年。李崇禮對兒子李九源並無要求,凡事隨兒子性情,喜讀書就去考功名,若不喜讀書,就繼承家裏的買賣,可出人意料的是,那李九源在讀書和買賣上都只平平,卻對武功情有獨鐘。李崇禮在李九源幼時為他請了一名武功教習,原來只是想增強體質,卻沒曾想兒子對武功著了迷,每天練得不亦樂乎,最後居然練成了個武舉人。彼時的主考官是左都大將軍梁餘,非常喜歡李九源,立即收入帳下,做了一名校尉。
李崇禮雖然為人開明,認為兒孫自有兒孫福,但出身書香世家,只想過兒子做官或經商,萬沒想過兒子會成為一名武將。身為武官,戰時難免和敵方兵戎相見,傷亡有時在所難免,李崇禮不願意兒子入武行,但反過來一想,當官也有遭彈劾貶謫,也會掉腦袋,就算是做買賣,也有虧得身無分文,甚至被人謀財害命,所以命由天定,又何須必自煩,也就由兒子去了。
李九源人聰明,又肯吃苦,作戰有勇有謀,入伍第三年就升為副將,那一年他剛剛十八歲。李崇禮的買賣也越做越大,不光為宮裏,借著李九源的關系也開始為軍中采買物資,李家順風順水,卻不知危機暗伏。
大將軍梁餘屢建奇功,在朝中威望極高,被皇上封為定北王,賞金銀財寶無數。但梁餘並不滿足於此,在盈賢十三年,借去往西北平定番夷入侵之機,據守重鎮,稱帝謀反。
當時李九源帶兵在距梁餘一百餘裏的樊城駐紮,對謀反之事事先並不知情,直到病變當日,才接快馬傳來的梁餘手令。李九源想來想去,覺得自己於忠於孝都不應參與,但念及梁餘對他的栽培,未帶一兵一卒,連夜逃離了樊城。
李九源回到京城,盈賢皇帝生性多疑,對李九源的歸來半信半疑。既然無意謀反,又是樊城的統帥,理應代領官兵一同返回京城,但李九源卻是一個人單槍匹馬地逃回來。盡管李九源辯解說
自己周圍有很多梁餘的親信,如帶兵出走,反會被擒,盈賢帝還是對此無法釋懷,將李九源軟禁起來,嚴加訓問,直到快一年以後,才將李九源放了出來,但革去官職,貶為庶民。
李九源回到家裏,真是物非人也非,老父李崇禮因年歲已高,經不住打擊,突發中風,雖然沒要了性命,且經家人細心呵護,恢覆得不錯,可腦力體力均大不如從前,簡直判若兩人。因為久源的事,宮裏的買辦和軍需物資采購這兩個大宗買賣也都沒了,夥計們走的走散的散,府裏只剩了幾家多年的老仆人,且為了久源,李家舉全家之力上下打點,疏通,積蓄去了大半。李家雖然吃穿不愁,但已經元氣大傷。
李九源退掉了在京城租住的大宅院,攜父母家人回到中州。中州是李崇禮發跡的地方,人脈頗廣,還有許多老客戶、老主顧。官是當不成了,父親又無力經營,李九源決定擔起家庭的重擔,接手父親的買賣。
李久源已到了娶妻的年紀。李崇禮當然沒忘了當初和好友文老爺結下的親事,但因為文老爺夫婦已離世多年,和文家並無多少來往,只是偶爾從同是好友的應夫人和莊老爺那裏聽到一些玉篆的只言片語。原打算等玉篆年滿十六後前去提親的,可誰料出了兵變之事,李九源被拘,生意也一落千丈,這時去提親,恐怕碰一鼻子灰,自討沒趣,於是就擱置下來了,連玉篆祖母去世也以路遠,身體不適為由,只發了個吊函,並未親自去吊唁。直到應夫人來訪,講了玉篆的現狀,李崇禮和夫人還有李九源商量之後,才決定等過了玉篆祖母的周年就去提親,這才有了後來的故事。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